安全配资
“cos委托”是乙女游戏衍生的年轻人情感消费新形态。“乙女”一词源自日语,意为少女。乙女游戏以女性玩家为主要受众,她们在体验游戏过程中衍生了进一步的情感需求,成功将乙女游戏的商业潜力从线上延伸到线下。
“情感乌托邦”的建构逻辑
“cos委托”交易发生在“单主”(委托方)和“委托老师”之间,“单主”付费邀请“委托老师”装扮成游戏中的虚拟角色,模仿人物性格为“单主”提供情感服务。如果说乙女游戏为玩家编织了甜蜜的恋爱梦境,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玩家对虚拟理想自我的建构需求、对理想恋爱对象的期待,那么,作为乙女游戏衍生出的副业,“委托老师”具有将梦境变为现实的“魔法”——在生日这天,送你精致的捧花、定制的生日蛋糕、具有独特寓意的项链,再附上一封模仿“虚拟爱人”字迹的手写信,扮演“一日恋人”与你体验手工制作,在江边漫步,在路灯下共舞。这种精心策划的一日浪漫带来的满足感,远胜于隔着屏幕的互动,“cos委托”因此受到乙游玩家的追捧,演变为新型情感消费模式。
“cos委托”的发展动因主要有以下两点:安全配资
“cos委托”服务是年轻乙游玩家理想爱和现实冲突下作出的选择。她们对高浓度情感支持和即时性情绪疗愈的渴求,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度不高,而以“cos委托”为代表的“拟真亲密关系”,能够给予年轻女性有别于现实婚恋的情感体验,它与二次元世界紧密相连,又能以真实人际互动的方式践行二次元世界的理想爱,同时避免了现实恋爱中会发生的问题,一度成为迷惘期年轻人“情感乌托邦”。
“cos委托”服务是女性消费主体性提升下的产物。随着现代社会女性消费自主性和主体性的提升,市场上迎合女性情感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日益增多,“租赁男友”“情感定制”等虚拟情感消费现象显示,女性能够以多元化、多维度的方式在市场上获得情感的慰藉,而“cos委托”服务是女性情感消费需求的再升级。
“乌托邦”的崩塌:年轻人情感消费困局
高度发达的现代性使现代人的情感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张力,人们一方面渴望安全感安全配资,另一方面又对长久的承诺持谨慎态度,亲密关系演化为“液态”关系。消费社会更是助推了“液态之爱”。然而,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的建立,离不开长时间交往及稳定的选择,“cos委托”制造的甜蜜感在委托服务结束即消散,它虽能实现情感的霎时满足,却因交易性、暂时性、虚拟性和非排他性而无法摆脱不稳定性。
年轻人用可购买的“拟真亲密关系”填补现实孤独,却难以获得真实的情感锚点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该消费模式引发的情感依赖常导致戒断反应。当完美约会落幕,消费者一时无法从委托关系中抽离,易陷入不良心理状态。此外,由于“cos委托”服务尚无明确的市场规范和准入规则,coser资质、定价机制、安全规范均处于混沌状态,实际的委托市场鱼龙混杂,“委托老师”质量参差不齐,消费者面临极大的“踩雷”风险。同时,“委托老师”因承载“单主”过量的情感投射,付出超负荷的情绪劳动而产生怨言,致使委托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。
破局之路:构建年轻人情感消费健康生态
以“cos委托”为代表的充满不确定性的“拟真亲密关系”,很可能加剧年轻人情感消费困境,导致真正亲密关系的异化,要警惕其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,与健康的消费市场相悖。
亲密关系在塑造个体归属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。当前,年轻群体在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多重压力,其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亟须得到社会层面的正视与回应。为此,我们应致力于营造一个开放、包容的社会环境,以更细致、更有效的方式引导该群体建立健康、平等、可持续的亲密关系模式。
首先,强化非营利性情感支持供给。积极孵化非营利性情感支持社区,充当青年“情感寄存柜”,减轻年轻人对商品化亲密关系的依赖。
其次,加强情感素养教育。引入案例揭露“拟真亲密关系”的局限性,培养年轻人对情感消费的批判性认知。引导年轻人正确看待亲密关系,合理区分虚拟与现实的情感体验,强化对现实生活中平等、美好亲密关系的追求。
最后,尝试引入平台监管。“cos委托”作为年轻人情感消费的新形态,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交易模式,相关部门难以直接将其纳入监管范围。但是,上海已有公司搭建中介平台,推行“签约coser入驻、签订消费合同”的商业模式,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规范性。可借鉴上述经营模式,尝试引入第三方平台监管,通过大数据和用户反馈建立评价机制,提升消费品质,优化消费环境,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促进这一新兴业态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。
(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)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安全配资
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